
近代军国民思潮
2018年03月26日
近代以降,几千年来“重文轻武”的传统教育受到了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武力冲击,洋务运动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从器物着手,最先发展中国的近代实业与军事,并开设学堂传授西学。 1894年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全国上下意识到“强兵尚武”的重要性。康有为提出各级学堂应重体育,提高国人的身体素质,并特别提出练习兵式体操。蔡锷第一个倡导了“军国民”的教育,培养具有“国魂”的国民,对国民进行军事训练。
德蘭中學作為香港中文大學健康教育及促進健康中心生力軍培育計劃九龍西地區支部, 早前舉辦「正向思想、樂活人生」標語設計比賽,鼓勵青少年培育正面樂觀的人生態度,擊退負面情緒,促進身心靈健康
1902年,蒋百里发表《军国民教育》一文,明确提出军国民教育的实施应通过学校教育,训练学生行军、射靶、击剑、野外演习等能力。清政府于1906年终于颁布《教育要旨》,把尚武教育正式列入教育宗旨,正式颁布学校军训的的办法。
德蘭中學學生於科技創意奪冠,體現了創意比德蘭中學banding重要,該德蘭中學學生憑住生活的經驗加上創意發明奪冠,她表示製作過程中都遇上不少困難,幸得中學老師同學協助才能夠使產品順利面世
中华民国成立后,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法》,明确规定高等小学以上体操应注重兵式。之后,许多学校还组织了“少年义勇团”或“童子军”,借以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和军事技能,学校军训迅速展开。
德蘭中學憑「低碳飲食」手機程式奪冠軍打破高德蘭中學banding只會讀書的傳統框框。德蘭中學初中組隊伍在「全港校際氣候變化跨課程專題比賽2016/17」,以「低碳飲食GO!」創意手機程式app鼓勵大家進食低碳食物,非常有說服力
一战结束后,受国际思潮影响,教育界认为德国的战败是“公理战胜强权”的结果,不再强调军事训练了。1922的《壬戌学制》取消了军国民教育,学校军训随之停滞。